针对玻璃行业境外投资的四个关键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09 11:43:16    编辑:管理员    浏览:2088

随着中国发展模式的改变,经济增速趋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而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经“大跃进”式的扩容增产,中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积弊在当下凸显,超过半数的平板玻璃企业在生产成本线以下低位运行,苦苦支撑,全行业利润指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重压之下,众多的平板玻璃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境外,把“走出去”作为当下优选项,据悉,目前有境外投资意向的企业为数众多,难以计数;数十家企业已经签订了对外投资、合资、搬迁等项目的意向、协议,大有春风一夜,百花盛开之势。在境外开疆拓土,似乎成了当今玻璃企业解压释缚,化解过剩产能的一剂良药。
  
  诚然,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欠发达国家玻璃市场尚未饱和,我们因此有理由期盼在非洲、中亚、南亚等地区能够分上一杯羹。但是面对似乎近在眼前的机会和唾手可得的利益,我们那些正在跃跃欲试的企业家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此乃老生长谈,了无新意,放在当下玻璃行业境外投资热的大背景之下去讲,更显得流于俗套。然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数次地告诉我们:忽视风险,盲目乐观和随性恣意的投资行为,随时可能铸成大错,以致葬送企业的未来。因此,我们有必要暂时抑制一下冲动,保持一份清醒,在狂热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如下的一些问题:
  
 
 其一,是否会把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复制到境外?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玻璃产能的扩张速度举世瞠目,利益驱动之下的投资热潮势若洪水,所谓的价值洼地被瞬间填满,令整个行业深陷泥沼而不能自拔。其实,国内遏制产能过剩的呼声已经喊了若干年,其效果想必大家心知肚明。尽管境外市场环境可能略有不同,但利益驱动之下的一哄而上,谁能保证不会在境外复制出又一个新版本的产能过剩呢?
  
  现实的例子是:国内某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的两条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已经破土动工,现在至少还有另外3家国企、民企也正在跃跃欲试、积极跟进。试想,尼日利亚毕竟是一个欠发达国家,据测算,目前的平板玻璃消费量只需一条600t/d的浮法就可以满足其市场需求,如果一下子涌进数条浮法线,对当地原本就脆弱的经济生态会造成何等巨大的冲击。要知道,人口超过12亿的印度也仅仅只有8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区区尼日利亚市场到底能容纳多少条线,有没有人去认真的去调查和研究呢?所以,到头来只恐怕国内玻璃价格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国外恶性竞争的战火又重燃,疮痍满眼,鸡毛一地。
  
  
其二,是“转移”还是“转型”?
  
  纵览世界,西方知名的玻璃公司(圣戈班、皮尔金顿、康宁、板硝子)无一例外地在进行跨国式经营,他们在全世界布局设点,牢牢地占据着世界平板玻璃的高端市场。这些行业翘楚的共同特点是:集科研、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之大成,超然世外,自成一体,其在世界玻璃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至今无法撼动。他们“走出去”是出于一项长期的经营发展战略,是自身强大之后的技术、资本外溢,秉承的是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经营理念。
  
  反观自身,我们有没有出现在技术、资金、人才和综合实力上可以与西方匹敌,足以在世界玻璃市场上纵横驰骋的一流公司呢?没有。我们充其量是做大了,离做强还差的很远。现在的绝大多数企业想要“走出去”,其实是被动而为之,是“转移”而不是“转型”。只不过是国内市场做烂了,到境外去试一试的权宜之计罢了,而且从一开始的切入点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低端市场。如果是抱定这样的一种经营理念,很可能会出现能捞一票就留,干不下去就撤的短视行为,最终又在国外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因此,“走出去”的第一步应该率先实现经营理念上的“转型”,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转变,摒弃眼前利益,着重长远发展;另外,要充分借鉴西方跨国玻璃集团的企业架构和成功经验,向世界一流企业靠拢,让“走出去”不再是权宜之计,而变得水到渠成。
  
  
其三,对安全风险是否有过审慎的考量?
  
  当今世界,虽然一直在强调和平与发展,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歇,军事和宗教冲突热点不断,局部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地区安全问题依然是境外投资者需要考量的关键要素。现在看来,世界上相对安全与稳定的国家和地区的玻璃市场已经基本上被西方跨国公司瓜分殆尽,留下来的区域要么是极度不发达,要么是极其不稳定,有的甚至随时可能爆发战争。面对一个看似充满诱惑的市场,我们要不要审慎地考量一下:馅饼乎?陷阱乎?

  我们这里仍然以尼日利亚为例,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非洲的人口大国,其玻璃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一点毋庸置疑。西方跨国玻璃公司何等精明,难道一直对此视而不见?可以说:那么多西方跨国玻璃公司之所以一直没有涉足尼日利亚,肯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该国北部博克圣地与政府军激战正酣,贪腐横行,政治生态混乱,面对这样的乱象,西方公司一定会望而却步,因为这超出了他们风险可控的范畴。
  
  当然,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不能去投资,国人历来就不缺少大无畏的勇气,但关键是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我们要思考:对投资时机的把握是否准确?控制风险的预案是否完备?投资的规模是否得当?当最不利的情况出现之时能否承受?
  
  总之,一旦投资标的国出现动乱,外国投资方注定会成为首批牺牲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因失察而择错方向,谁能保证我们能全身而退?
  
 
 其四,是否对投资软环境做过充分的调研?
  
  作为成熟的境外投资行为,一定要对投资标的国软环境做充分了了解和论证。所谓软环境是指除企业生产、经营本身之外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当地的文化、人文、法律、制度、政府行为等等,否则稍有不慎,就会使自身陷入困境乃至绝境。例如中资缅甸水电项目因当地民众抗议破坏环境而叫停;斯里兰卡港口中国投资项目因政府更迭而搁浅;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因当地民众拒绝搬迁致使工期拖延,造成几十亿元人民币的重大损失……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是受到软环境的影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玻璃行业在论证境外投资项目之时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项目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何?建设当地的法律和民主制度是否健全?政局是否稳定和可持续?是否可能因冲击了当地的经济生态而造成利益损失方的反弹或阻挠?能否有效吸收当地民众就业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
  
  当下,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我们的投资行为必须顺应世界潮流,谋求合作共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如果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注定不会走远,而且巨大的风险也会不期而遇。
  
  综上所述,在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玻璃行业“走出去”可谓恰逢其时,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机遇的背后也同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务必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任何盲目乐观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非常危险的,衷心希望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协调和规范在境外的投资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我们乐于看到成功“转型”的一流玻璃企业在中国早日诞生并引领行业迈向国际市场,中国玻璃行业真正“作强”的时代早日来临。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技术支持:艾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