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与“环保”是企业的长期投资
如果说当前哪些词汇可以影响玻璃行业的发展态势,“环保”与“绿色”当仁不让。不论是玻璃原片生产企业,还是深加工玻璃企业,对“绿色”与“环保”的重视就是对企业发展的长期投资。而伴随着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生产成本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这一大环境下,玻璃企业应如何应对?前方的路又应何去何从?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玻璃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夏卫文、中材国际玻璃工程设计院院长干皆康和北京新立基真空玻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毅。
记者:您如何看待玻璃行业转型升级和环保政策这个大环境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
夏卫文:不论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短缺,还是环保政策促使玻璃企业置换燃料装置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毋庸置疑都会对玻璃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生存压力,这也是所谓的弊端。当然,在目前这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所引起的生存压力上升,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这也就引起了有利的一个方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事实上,这也应是政府为之所努力的方向,通过引导每一个企业承担环保责任,来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使竞争更有序。
干皆康:我认为,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利大于弊,利是长远的、弊则是暂时的。虽然玻璃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但其产品不可替代且行业生命周期是长远的,既然进入了这个行业,企业就应有长远打算。
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玻璃行业企业分散、集中度较低,尽管产量已连续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却是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目前,玻璃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严峻形势,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认为,玻璃行业产业升级发展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不应回避,这也是我们成为玻璃产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蒋毅:环保政策的趋严要求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排放,这肯定会给包括玻璃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带来一定的发展压力,造成相关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就玻璃企业而言,我认为,一方面玻璃行业本身就是能耗大户,另一方面又是相对产能过剩的行业,所以其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一些。但同时,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促使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升级,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针对当前的发展环境,您认为企业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应对?
夏卫文: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发挥品牌优势等差异化的竞争,来使得自己生产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当然,这对于一些实力不足的微小企业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在环保和去产能化这条道路上,一些无法参与竞争的企业,自然而然会被淘汰,如果政府一味地保护他们也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事实上,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各自有其优势。例如,大企业的资金链和市场占有率更强,小企业则机制更为灵活,因此应该给予自身明确的定位。当前,我认为,混合所有制就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可以提高玻璃产业的集中度,通过行业发展从无序走到有序。
干皆康:从我工作的角度来看,首要的应对措施应是对技术的提升,通过技术提升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产品品种;降低原燃材料消耗及人工成本。这样以来,必然就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范围;其次则是伴随环保方面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玻璃行业通过产业升级逐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坎,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市场竞争的起跑线上,形成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优胜劣汰,进而倒逼一些落后企业主动进行技术提升,促使玻璃行业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蒋毅: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特别是绿色建筑的提出,都将推动对绿色建材的需求。对于玻璃行业而言,则是推出绿色玻璃以及对相关标准的制定。玻璃企业要想在这样一个变革当中寻求发展,就需要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样这也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是价格的比拼,更多的是服务与技术之间的竞争,这也就要求我们淘汰落后的产品和产能。
作为玻璃深加工企业,玻璃原片的价格上升肯定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但正如我上述所说,通过提高技术和附加值以及对环保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来生产绿色玻璃,是一个毋容置疑的方式。而我们也正研究更多的方法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消化成本的增加。